班圖拉之歌
Tembang Pantura @ Cijing Kaohsiung Ang Wang d.k.k.
港邊有歌
文|吳庭寬(2022.07.06)
高雄自日殖時期築港開始,逐漸成為擁抱異鄉人的港灣,造船、拆船、加工出口區、遠洋漁業⋯⋯一批又一批年輕人離鄉背井,來港都尋求機運,至今在幾家東南亞船員酒吧裡,每晚仍唱著漂泊的歌。而坐擁上千艘遠洋與沿近海漁船的的東港,有超過2500名外籍船員在這裡為生計打拼,船員們在港邊抱著吉他哼著身處異鄉的心情,已成為漁港的日常風景。
台灣從九零年代開始引進東南亞船員,近年印尼船員已成為漁業勞動主力,在台灣各大港口,與本地漁民攜手撐起台灣的漁業榮景。這些印尼船員絕大多數來自印尼的班圖拉(Pantura,Pantai Utara),即爪哇島的北海岸地區。全台各地的班圖拉同鄉會不計其數,像是旗津的Bolo Dhewe與東港的FOSPI,皆是擁有大量班圖拉船員的組織。以船為家的船員,描述著過去大夥兒帶著吉他與手鼓,一艘船挨過另一艘船,以音樂在不上工的夜裡陪伴彼此,不過在智慧型手機普及、卡拉OK機成為印尼小吃店必要配備後,這種場景也不再常見。
班圖拉在印尼音樂的脈絡中,自有獨特的音樂風格與樂隊編制,像是塔林噹嘟(Tarling Dangdut)這類的音樂場景也隨著移工來到台灣。至少在2000年前後,高屏地區已出現由班圖拉船員組成的樂團,例如在高雄活躍一時的Bollo Band與東港的Ta'bir Band,皆有船員擔任樂手。這些樂團時常在同鄉活動上助興,並在印尼明星來台時同台演出。獨特的音樂節奏也在廟會活動中被展現,例如東港三年一次的迎王祭典,自1997年開始,便有印尼船員參與遶境,以宮廟樂器搭配自製的竹筒樂器,演奏母國歌曲與伊斯蘭詩歌,二十年來,已成為祭典中知名的陣頭。
台灣各族群在歷史的進程中,都產出了具時代意義與族群標誌性的勞動歌,例如澎湖〈想著出外真艱苦〉這樣描繪離鄉酸楚的褒歌。在農、漁村勞動力大量往都會區的移動的年代裡,對工人、討海人處境的描繪,一度是閩南語流行歌曲的重要題材。而濫觴於日殖時期的林班,也在國家的經濟政策下,一路從林班,推進到遙遠的礦坑、鷹架與遠洋漁船上,「林班歌」於焉成為後來原住民勞動歌謠的代名詞。時至今日,東南亞移工填補了台灣的勞動力缺口,在印尼船員創作的歌曲中,一樣寫著在異鄉的所見所聞,寫他們離家後所面臨的種種挑戰,以及對未來的期盼。